本报北京4月18日电 未来城市发展必须根据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来制定计划,在昨天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中,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说,城市规划要改变过去仅从城市发展需要考虑资源配置的做法。
汪光焘说,制定规划的时候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合理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对于土地资源,先要根据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核查城市现有存量土地,然后提出利用和处置的具体措施,把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尽量减少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对于水资源,要进行城市水资源状况分析,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尤其是缺水城市更要限制高耗水型工业的发展,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据了解,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评估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环境指标重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比如明确二氧化碳排放量、COD排放量、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重点要明确失业率、改善住房条件的目标和标准、医疗和教育设施标准、老龄设施建设标准,比如明确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的综合能耗、能源结构,用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100多位各领域专家编写,全面记录了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自《科技日报》-2007.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