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媒体将何去何从?业内人士常常有种种猜测。也许,3月中下旬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2007电子通信展提供了许多启示。
为赶开幕式,记者一清早从汉堡出发,坐了几个小时的车来到汉诺威。刚下车,身边的澳大利亚记者杰西·摩根就连连感慨:这里真是大,有这么多的人参加,展馆的建筑风格也那么与众不同!
这儿有20多个展馆。我问来自韩国和台湾的记者先看什么,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手机!
目前,一些大学及传媒机构已将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来研究。在这个汇集世界先进技术的展台上,手机会有何新的发展动态呢?
这里色彩的主旋律是绿色,似乎预示着未来发展的广阔。展出的手机款式真是花样翻新:屏幕加大、功能增多、外观新锐。例如索尼爱立信推出的俊俏外形的手机、诺基亚的屏幕可以360度随意旋转、基于互联网的免话费手机等。
其中有一款手机很诱人,突出特点是可以收看电视节目。乍听起来似乎不足为奇,但据介绍,它的屏幕采用了电视机最新技术,图像清晰逼真。消费者只需交1欧元与手机提供商签一个2年—3年的连续使用合同,每月交十几欧元的租金即可。这种服务形式已在德国境内推出,颇受欢迎。
纵观新媒体发展态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有个理念,然后是技术的突破并不断完善,随后即是一个培育市场的过程,例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话费、根据各种需求不断优化技术等。要让人人都能接受,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完成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过程。
在一些发达城市,手机已十分普及,然而在偏远山村、大漠丛林里就差得远了。这些地方其实更需要手机,也更能发挥手机的功能,但基站信号的覆盖和电源供应是目前阻碍发展的瓶颈。
思科公司推出了一项技术,即在沙漠中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就地取材解决媒体使用时的能源问题。这是一个可移动的收集能源和储备能源的小型设备,其蓄电时间可持续7天。
这个作法拓展了手机的使用空间,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最时尚的媒体,应是低能耗环保的,所使用能源也是可再生的,回收后甚至可成为植物的养料。
旁边展台有一个可随意设计式样、剪裁衣服和选择面料以及增加个性化元素的机器。一位老先生在机器上只按了几下,屏幕上一件样式新颖的衬衫就设计好了。他对记者说,将图纸交给加工厂,几天后即可穿上,人人都可以当裁缝!
如果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于希望与他人沟通、被他人欣赏和害怕孤独等因素,人们希望新媒体在生活中能够充当灵巧便捷、“及时雨”、百科全书或是个伴儿等角色。也许,未来的新媒体会依据个性化的需求,量身定制适合个体的服务系统。
有人提出,也许未来人类可通过大脑的意念控制周围的电子设备。那么,当人工智能、通讯技术、虚拟工程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技术加以整合兼容,必将迎来媒体发展中新的革命。
摘自《科技日报》-2007.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