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8日电 在今天举行的SEE·TNC生态奖颁奖典礼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把获奖的企业和个人称为“中国生态保护的积极分子”,他说这些积极分子的存在,让人们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未来有一个好的预期。但是,生态从破坏到修复的平衡点尚未到来,其反面力量的深刻根源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自大心理和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
吴敬琏说,产业革命以后,人类在自然面前越来越自大。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得到的教育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种思想深深地烙在好几辈人的心里。所以,人类不敬畏自然,认为可以作为自然的主宰,做了很多断送未来的事。这种思想和理念改变起来还很困难。
“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矛盾:一方面是因为穷,往往不择手段,用一种掠夺未来的方式,来满足现在致富的需要。另外一方面,经过这20多年来的强劲发展,我们常常有一种过分乐观、过分自大的心理,认为我们现在资源已经无穷无尽了,可以随便地浪费,随便地使用。所以,现在经济学家变成一种很不受人欢迎的职业,因为他们总是研究怎么样把稀缺的资源用得更有效。这两种相反的思想,实际上都对我们维护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他分析说。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刘晓光在致辞中说,“SEE·TNC生态奖”是有着100多位企业会员组成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创办的环保奖项,并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政府的有力支持。今年的“SEE·TNC生态奖”开展以来,共收到210多个项目申报,较上届大幅增加。同时,生态奖受到公众广泛关注,网络投票总数超过43万。生态奖以其严格的评审程序,广泛的公众参与,公正透明的评奖风格,逐步赢得环保领域、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除29个生态奖项目外,本届生态奖还评出了20个“企业生态奖”。刘晓光说,企业是财富和文明的创造者,但一些企业不适当的生产方式,也造成了生态的破坏。企业在生态保护上的自觉努力,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希望通过“企业生态奖”的影响,在中国的企业界推动企业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吴敬琏说,应该把这些积极分子的光辉业绩推广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理念、精神、行动变成更多人的理念、精神和行动。为此,他建议下一届增设生态报道和生态文学作品奖。他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积极分子多了,再加上政府的努力,生态破坏和修复的平衡点可能会早一点到来。 摘自《科技日报》-2007.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