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不适应;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学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今天召开的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坦陈当前学会工作发展软肋,认为学会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学会将无法生存。
———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不适应。
其突出表现为“四少”,即: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提出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学术会议上交流的优秀论文少,科技工作者获得的新思想、新观点少,学术交流的质量不高,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不强。现在,最优秀的论文往往不是在学会会议上宣读的,学术交流在活跃思想、传播知识、激发灵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学术期刊的总体影响力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许多优秀学术论文往往选择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
———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
一些学会经费少、资源少、活动少,经济基础薄弱,有的学会行政化倾向突出,对政府部门、挂靠单位、业务和行业主管单位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机制尚待建立健全。学会会员发展和服务还不能适应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科技工作者大量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趋势,学会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移的需要。
———学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
多年来,一些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不很积极,对公共管理、重大事件的参与能力和反应速度迟缓,对科学决策和社会事务的影响力不强。尽管大量学会会员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决策,但以学会名义参与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决策过程尚嫌不足,部分学会基本上没有开展面向社会、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科普活动。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会办事机构改革滞后,人员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全国学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严重制约了学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据记者了解,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协正在从加强协调、理顺挂靠体制入手,增加经费支持,探索科协与挂靠单位联合支持学会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等相关文件也将出台,为学会的发展提供支撑。
(摘自《科技日报》2007-04-25) |